昨日,央視報道有人組織武漢在校大學生“槍手”前往河南杞縣等高考考點參加替考。教育部回應稱,已派出工作組趕赴河南省、湖北省指導督辦調查。河南省招辦回應稱,目前該省已查實替考127人。(6月18日《新京報》)
  被稱為“公平底線”、“全國第一考”的高考,是全國每年近千萬考生心中夢寐以求的“龍門”,是決定考生們未來命運的關鍵性“一戰”。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,莘莘學子“十年”苦讀,廣大家長日思夜想。可人們絕想不到,一向以審核嚴格、佈防嚴密聞名的高考“防線”,卻在個別人的操縱之下脆弱不堪,大肆上演“冒名頂替”、“監守自盜”的替考戲碼。憤慨之餘,人們不禁要問,從湖北到河南,跨省的高考替考地下利益鏈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呢?
  鏈條的核心環節無疑是替考的組織者,金錢及其他豐厚的回報使其將法紀視於無物,甘願挑戰規則,鋌而走險。而鏈條的兩端,一端是願“花錢買分”有“替考需求”的家長和考生,另一端是經濟窘迫有“替考能力”的大學生“槍手”,可作為“買方”和“賣方”市場,他們充其量只是鏈條的末端。要使“交易”能夠進行,組織者還必須打通一個關鍵環節,那就是主考官和監考人員,沒有他們的包庇和“照顧”,身份核實、指紋比對根本就通不過,替考就無從談起,整個鏈條也無法形成。可這絕不是問題,套用組織者“李老師”的話說,“只要重金鋪路,錢花到位,層層關係都能打通,每個環節都能通融,我們打點一個考場的起步價就是7萬”。至此,主考官、監考人員在金錢攻勢下全部淪陷,替考地下利益鏈完整形成。
  從某種意義上說,如果沒有線人提供的視頻和央視的曝光,這次替考也許會像組織者宣稱的“前兩次”一樣,安全無事。整個替考事件中,被替家長出錢,被替學生輕鬆邁入自身能力不能及的大學,組織者、主監考人員、替考大學生根據“貢獻”大小,都獲得了數目不同的人民幣,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沒有敗方,“合作共贏”的局面,正因如此,他們才懷著各自的目的“團結”在組織者周圍,結成了“同舟共濟”的“利益共同體”。可他們傷害的,不僅是一同參加高考的其他考生的利益,更傷害了高考的公平性和權威性,他們踐踏的不只是高考的“游戲”規則,更是社會的公平正義。
  據報道,河南省已對發現的高考替考案件立案查處,並對涉案人員依法依紀進行追究。教育部也表示,由他人代替或代替考生參加考試的,一律取消本科考試所有科目成績,並視情節輕重暫停其參加各種國家教育考試1-3年,對替考的在校大學生,將給予開除學籍處分。
  但是,要徹底斬斷替考利益鏈,我們要做的絕不止這些。“槍手”們都是國家培養十多年的優秀大學生,他們的有才無德,暴露出當前德育教育的短板。難以想象,如果替考成功,對於他們人生觀的形成,會有怎樣的影響,因此加大德育教育力度,刻不容緩。二則,違紀成本尚需提高。2012年天水替考案、2007年河南鄲城替考案案發後,幾十名相關責任人大都只受到黨紀政紀處分。這樣的處分也許過輕,以致難以起到震懾作用。要讓後來者不敢輕易碰觸“紅線”,就必須讓違法亂紀者“賠了夫人又折兵”,付出慘痛代價。三則,監管機制必須加強。尤其在媒體監督和群眾監督薄弱的縣城及邊遠地方,如何有效監督主考、監考履職盡責情況,避免玩忽職守、同流合污,當是有關部門應該深思的問題。
  “教育使其不願為,法規使其不敢為,機制使其不能為”,這是每年高考監考中都會出現的標語。然而,要斬斷高考替考利益鏈,還需要相關部門做出更多努力,把這句話真正落到實處。
  文/巴桂茹  (原標題:高考“替考利益鏈”是怎樣煉成的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pvlsrgvkvlwh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